每週文章

Go Home

不論斷的因由

日期:8月28日 2016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雅各書》有一段警告信徒不要論斷別的信徒(四11-12)。斷論在這裡的意思就是審判。雅各認為信徒不能審判別的信徒,因為他沒有這個權柄,審判的權柄只屬於上帝。

 

  從第一章末開始,雅各已經不斷的勸戒信徒不要隨便批評別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審判並不公允。為什麼不公允呢?因為我們甚至沒有能力正確判定自己,又如何能審判別人呢?

 

  「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四14-15)

 

  雅各要求信徒不要用財富去判定人,不要按外貌(包括衣著、能力、地位、談吐、政治立場、性取向、來源地、膚色種族等)待人,而且形容這樣做,是「偏心待人,用惡意斷定人」(二4)。這裡所指的審判(論斷),不是指對罪的最終判決,而是指我們用自己有限的見識和資訊,對別人作出負面的評價。由於人的見識和資訊有限,對人對事都不能有完全和充份的了解,所以我們的判斷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允,也因此,我們沒有審判(論斷)人的權柄。它只屬於上帝。

 

  舌頭是論斷的工具,若我們沒有審判的權柄,就應該把它勒住(三2)。雅各提醒我們要學習從上頭來的智慧,既然知道神的道能拯救我們,就能夠忍耐(五7),不自己伸冤,不埋怨,不嫉妒,不紛爭,不論斷。





信心與行為

日期:8月21日 2016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聖經《雅各書》第二章討論信心與行為,耶穌的弟弟雅各用了兩個例子,分別是亞拍拉罕獻以撒,以及妓女喇合庇護前住耶利哥城偵察的以色列探子,說明行為的重要性。雅各甚至兩次使用「行為稱義」(21和24節)的字眼,因而引出在信仰上,是信心重要抑或行為重要的論爭。

 

  雅各為什麼舉以上兩個例子,他要說明什麼?亞伯拉罕得到神的應許,老年時奇蹟產子。神要他將兒子殺死獻為祭品,很多人說這是上帝考驗亞伯拉罕是否願意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獻給神。這是人以自己為出發點,很容易想到的一個結論,但這是不對的。神對亞伯拉罕的考驗,是信心的考驗。神應許過他和元配撒拉有後代,如今神要求亞伯拉罕自絕後代,以此試驗他是否相信神的應許,真的很絕。他若殺了唯一的繼承者,只能寄望神沒有忘記對他的應許。至於喇合,她冒生命危險幫助以色列探子逃離耶利哥城,是押住在兩點上。第一,以色列有能力攻陷耶利哥城;第二,探子遵守諾言,入城後保護她一家。這都需要信心,即信得過對方有實踐他許諾的能力和意願,缺一不可。

 

  雅各想說,亞伯拉罕和喇合之所以做出這種冒極大風險的行為,是由於背後有一種信念,就是神有能力和意願去成就祂的應許。雅各表明,行為是指出這種信心的唯一方法,而不是在比較行為重要還是信心重要。基督徒行善(第二章所講的給人吃穿),是因為他知道神會按他所做的,判斷這人對神的信心是真是假。行為是要指出信心,這是雅各講論的主要目的。





生活差傳

日期:8月14日 2016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接續實習傳道家逸的短宣分享。這次到西北地區,認識兩位二十幾歲的姊妹,懷着熱切的宣教心,努力裝備學習語言,一個人遠離家鄉,向少數民族和異教徒傳福音,讓我想到,現今的世代,人們有追求信仰的熱誠,但抗拒加入宗教團體,而且在異教氣氛濃厚的地區,公然宣教可能會產生反效果的情況下,個人差傳也許是最可行的方法。

 

  個人差傳,也可以叫作生活差傳,近年聽到不少這些例子。有一對夫婦跑到中東地區,開一間咖啡廳,類似今天香港的樓上咖啡館,有書籍、棋牌等遊戲,讓當地顧客來輕鬆消閒,他們一邊經營,一邊挑一些對象交朋友,然後找機會傳講福音。我們在西北認識的姊妹,一位在餐館工作,一位剛找到教席,她們的宣教方式也是一邊生活,一邊交朋友,然後慢慢在接觸中引入生命的話題,時機成熟就個別談道甚至查經。

 

  這種宣教方式老實說不符合成本效益,十年八年也未必有一個人願意或勇敢地衝破巨大的家庭和社會壓力,甚至冒生命危險相信耶穌,但在這種情勢下,這也許還是最有效和唯一的辦法。一些差會支持的宣教士,包括我們支持的那一位,也是採用這種方式工作。不過,如今與以往不同的是,自發地不依賴機構支援,直接到外地生活差傳的人愈來愈多,本區的友堂,也有幾位兄姊肩負起這種個人使命。在這個容易迷失的世代裡,不少人以種種方式尋找自己,但尋尋覓覓,無論讀書、不斷轉換工作、搬遷、戀愛甚至結婚,都找不到自己。但在上面提到的這許多人身上,我見到他們投身個人差傳使命後的滿足,弟兄姊妹,你也有想過要這樣做嗎?



 







西北短宣有感

日期:8月7日 2016年

作者:林家逸實習傳道


  「英國脫歐事件」、「下任特首人選」、「股市樓市前景」等港人關心議題相信或多或少也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但對於正在國內的蘇姑娘和其他的宣教士來說,他們每天睜開眼睛後只是關心一件事,就是怎樣將福音傳給中國同胞。 

  

  我們若假設「10年」為一個時間單位Y的話,人的一生平均來說約有8個Y,扣除花在學業上的首2個Y,以及花在退休和病床上的尾2個Y,我們只剩下4個Y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約20-60歲),人生怱怱幾十年,所以,這「黃金4Y」對我們每個人可謂十分重要。為了善用之,我們會在這段時間裏努力工作,賺最多的錢,積穀防饑;我們也會在這段時間,趁著還有健康,享受人生,如出外旅遊。然而,蘇姑娘卻選擇奉獻了一個Y在少數民族的福音事工上。 

 

是次西北訪宣體驗,實在有賴牧者們的安排、蘇姑娘的接待、太太在期間對兒子的獨力照顧和兄姊們的代禱,如保羅在羅馬書中所說:「萬事都互相效力」,讓我能親身經驗到國內宣教的情況和挑戰。 

 

13億中國人無疑是個很大很大的禾場,正等待我們去收割,但從國際視野來看,全球有17億穆斯林,人數比中國人口還要多,他們當中有很多未遇見過基督徒,「沒有傳道,怎能聽見呢?」(羅十14),他們正等待着救恩。盼望身香港的我們能記念遠在他方的宣教和世上廣大未聞福音的人。

 







昔日文章

2021     1月
2020     1月     4月
201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2018     1月
201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1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2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1     1月     2月
2010     1月
2009     1月     2月     3月     4月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