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反資本主義
日期:3月29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上星期與教會一班年輕人,跟一位基督徒去油麻地閒逛,目的是認識這個社區。這位基督徒是自由傳道人,帶這一類步行團的目的,是要大家認識和促進社區價值。其中一個參觀地點是一間超小型餐館,由幾組人合作經營,餐館的最大特色是食物沒有訂價,你吃東西,喜歡付多少錢就多少。領隊解說,經營者是反資本主義者。
資本主義經濟的運作,主要靠市場,任何人都可以在市場上買賣,買賣雙方決定的價格,就是市場價格(假設資訊自由及沒壟斷),而這個價格,無論是商品(例如菜價)、服務(例如剪髮)或工資,直接鼓勵了商品生產和服務提供,也鼓勵賦閒在家的人出外找工作。市場價格有促進生產,增加財富,公平分配(按人的投入分配所得),以及讓人有自由選擇的功用。相對於計劃經濟,即國家或政府決定生產什麼,分配什麼人做什麼工作,每樣貨品賣多少錢,每個人得到的工資規定是多少,資本主義制度對絕大多數人帶來更大的物質好處,減少貧窮,也促進了更大的個人自由。
別人藉我蒙福
日期:3月22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最近看了一本書,名叫《猶太人的彌賽亞》,是一猶太裔基督徒寫的,目的是向猶太人傳福音。他詳細解釋《以賽亞書》第53章,用新舊約聖經去證明耶穌就是猶太人一直等待的彌賽亞。在書中,他提到猶太人這民族的存在價值,是萬族萬民藉猶太人而得到救恩,因為彌賽亞生而為猶太人。耶和華為什麼要揀選猶太人作為他的子民?因為他早已命定神的兒子耶穌以猶太人的身份出生。
作者解釋《創世記》十二章2-3節,即神對猶太人先祖亞伯拉罕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他說亞伯拉罕使萬族得福的方法,就是他的後代中有一位彌賽亞,也就是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
神揀選人,目的除了要賜福給他,還要藉着他把福氣賜給別人。這是神揀選亞伯拉罕的目的,也是神揀選我們成為祂子民的目的。
仇恨
日期:3月15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說了一句話,是十架七言的第一句:「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34)對於無理殺害他的人,按世上的道理,耶穌應該仇恨他們,應該像很多詩篇的祈禱一樣,求父神主持公義,把他們按公義審判,而不該赦免他們。耶穌來到世上,是為人捨生救贖,但對於那些直接殺害他的人,耶穌可以理直氣壯地仇恨他們,審判他們。
電台訪問發起「光復」運動的人,問他部分參與者點錯相,辱罵一對港人母女和推倒一名老翁等行為,是否不對,是否應該道歉。這人一直沒有直接說那些行為不對,只說點錯相是不幸的事,說句對不起就得了;另一位支持這運動的人,則說點錯相令無辜港人受害,應該道歉;但言下之意,若沒點錯相,對港人水貨客和大陸人的恣意謾罵、腳踢、推撞,都是可接受的,因為他們做成港人不便,無論怎麼對待他們,都是有理的。
有理,符合自己的理,怎麼做都可以。這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說辭。反水貨客當然不能同「伊斯蘭國」相提並論,但若說我們沒殺人那麼激,就可以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嗎?
身心合一
日期:3月8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初期教會面對的一個異端是諾斯底主義。這種學説認為人的靈魂和肉體分開,靈魂是高尚的,肉體是邪惡的。後來諾斯底主義滲入基督教,形成一種異端,指稱耶穌基督只是幻影,他沒有肉體,因為肉體是惡的;又或者基督一直附在耶穌此人身上,直到他被釘十字架的前一刻離開。若是這樣,神的兒子就沒有為我和你受苦受死,人的救恩成疑,因此教會判定諾斯底主義是異端。
近年的醫學研究,大多認定人的精神(靈魂是宗教用語)和肉體是合而為一不可分割的。較近一期的《時代雜誌》指出,今年出生的嬰兒平均活到142歲,而醫學界正研究多種藥物,減緩人類年老的速度,在白老鼠身上已取得成效。但在藥物未得到批准而廣範使用前,有兩種方法可以延長壽命而且活得年輕(只是長命並不吸引),那就是默想和樂觀,而理論就是精神(靈)和肉體是合一的。
對應
日期:3月1日 2015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在電視上看見曾俊華公佈財政預算案,忽然靈機一動,好像想通了一件事,在這裏與大家分享。由於是胡思亂想,不必認真。
佔中期間,香港分為兩個陣營:藍和黃。沒歸邊的人有沒有意見呢?當然有。他們的意見和感受雖然不及已歸邊的人那般強烈,但總有傾向。這些人(包括自己)無論有什麼傾向,為什麼不像那些走出去的人一樣(無論藍或黃),都投身於行動之中呢?
性格、利益、生活態度等等都是其中的理由。我想到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大眾看見某一種不恰當的對應,使他們不願意行動。從容易明白的一端出發。黃營指出社會不公義、偏袒有錢人、施政無能,說的很對,所以他們奇怪,為什麼這麼明顯的公理,大多數市民不支持(佔領行動後期多次調查顯示反對佔領的人較多),於是下了判斷:他們被洗腦、愚昧,要教育;他們自私,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們膽怯,不願承擔;他們短視、只顧眼前利益;他們……;總之不是好事。
也許不願行動的人不是自私或膽怯或短視,是他們選擇對應的事物不同。行動者以政府的腐朽無能,對應真普選後可能出現的較理想管治和社會,但沈默者卻以梁振英、曾俊華和林鄭,對應李卓人、梁國雄和劉慧卿。對應的對象不同,反差不同,成功感或挫折感就有別。若爭取真普選可換來公義和理想社會,很多人願意付代價,若只換來劉李梁等人,吸引力會大減(所有調查都顯示立法會議員聲望並不高),也許市民看見沒有選擇原來不限於小圈子選舉,既然都是在爛蘋果之間挑一個,那為什麼要轉籮筐?
昔日文章 | 2021 | 1月 |
2020 | 1月 4月 | |
2019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 |
2018 | 1月 | |
201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 |
201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5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4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3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2 |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1 | 1月 2月 | |
2010 | 1月 | |
2009 | 1月 2月 3月 4月 | |
2008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