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形象的泡沫
日期:3月16日 2008年
作者:麥耀安
從前一個媒人對她的年輕助手說:「做媒最重要的是誇大其辭。你一定要多加練習。」助手伶俐地說:「我完全明白。」一天,媒人帶助手去一個富翁家說媒,叮囑他說:「記著,要熱情周到,不怕誇大!」
到了富翁家,媒人說:「有個女孩子跟你的兒子天生一對,她出身非常好。」助手說:「出身好,她是皇族!」媒人接着說:「她家很富裕。」助手說:「豈止富裕,簡直富可敵國。」媒人說:「她人長得不錯。」助手說:「她是個絕世佳人。」媒人接着吞吐說:「她只有小小瑕疵,背上長了個小小的肉瘤。」助手說:「什麼話?小小的肉瘤!她有個大駝背!」
今天的社會強調以形象取勝,結合了廣告、公關、形象顧問和傳媒的宣傳事業,影響着大部分的行業,甚至主宰着部分行業,例如香港的歌壇,大多數所謂歌手以形象取代歌藝;在這個高消費的社會,廣告並不在於單純提供資訊,而是製造假象,讓人以為可以透過消費以達到心靈的滿足。在電視上看見一個新聞特輯探討消費問題,一位受訪女士說她覺得空虛無聊時會去購物,感受一下自己的存在。對部分人來說,他們只是存在於形象的泡沫之中,泡沫有擴大的效果,膨脹時會令人覺得飄飄然,收縮或爆破時會感到是世界末日,這也許是現代人時常經歷極端情緒波動的原因之一。生意、事業依賴宣傳作為生存或擴展的手段無可厚非,但學校、社福機構、教會也來這一套,則很容易為了自身的存在而忽視其使命、目標和價值。
不可隨眾
日期:3月9日 2008年
作者:麥耀安
最近有一位年輕失聰的女教師自殺身亡,連續幾天的報紙都提到她受到歧視,但我細看內文,說她受到歧視的人並沒有提出事例。這位女教師寫下了遺書,也沒有提出類似的控訴,只是訴說自己的不幸和內心的不快感受。
傳媒喜歡炒作。女教師的路固然比一般人難行,也可能因為她的人生經歷而誘發抑鬱症,但若因此而斷定她的自殺是因為受到歧視,為提高新聞的吸引力,找來專家社工談論一番,要求社會反省云云,美其名曰社會責任,其實是對其他人並不公平,特別是她的同事看見報道,不知有何感受。
香港報界一向的報道手法都相當形式化和煽情,以前有說報紙報道兇殺案,若死者是女性,必稱「艷屍」,所謂「逢屍必艷」;另一個慣性寫法是每遇強暴案件,描述受害人時都說「已非完璧」,有一趟被人告上法庭,罰了四千大元,行內笑稱「一字千金」。這些是幾十年前的笑話,可惜到了今天還沒改進。
《出埃及記》廿三章說:「不可隨眾行惡;不可在爭訟的事上隨眾偏行,作見證屈枉正直;也不可在爭訟的事上偏護窮人。」近十多年有所謂「政治正確」一語,是指現代社會有幾個不可侵犯的觀念或字眼,如民主、自由、人權、環保、歧視、公平等,無論如何不能抵觸,一提出這些字眼就可以爭取到多數人的認同,至少令人難以反對。「政治正確」成為了約制公共事務和社會討論的金剛圈,也因此製造形象、掌握宣傳,成為任何人或事成功的最重要元素;但聖經警告,「隨眾」有危險性,人多不一定是好事。
昔日文章 | 2021 | 1月 |
2020 | 1月 4月 | |
2019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 |
2018 | 1月 | |
201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 |
201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5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4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3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2 |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11 | 1月 2月 | |
2010 | 1月 | |
2009 | 1月 2月 3月 4月 | |
2008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7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2006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